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
【兰州纯水设备http://www.gszys.com】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治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严控金融风险,使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收紧,PPP项目规范化调整,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环境产业的重要转折年,企业能否在金融困局中把握市场机遇,需要解读国家政策导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此,E20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梳理了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希望能为产业界带来新的启示。
一、用两山理论寻找“绿水青山”的价值增量
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之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写入党章,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相统一。可以说,十九大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两山论”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并将三者紧紧的联系到一起。“两山论”将不仅仅只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之后将走向落地,这一点,在一些理念先进的地方政府的产业转型、环境产业的战略升级中,均已得到了体现与验证。
“两山论”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即“绿水青山”是基本条件。2018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两山论”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去多地考察指导工作的重点都是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作为贯穿每个城市的发展主线。
2018年4月13日,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绩。
2018年6月14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导下,“两山论”成为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两山论”的探索,“两山论”的前提就是绿水青山,环境产业是实现“绿水青山”的中坚力量,落地“两山论”为环境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政策上国家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各地方发布的环境管理条例等。制度和法律的制约是重要保障。
其次,“两山论”在全国各地掀起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浪潮,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一是范围的不断扩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建设,从流域到河道治理,重点治理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其二是标准的提高,治理的深度不断加强,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治理模式将不再适用,更多的是流域、区域的深度治理、生态治理,标本兼治;其三效率要求更高,以前2年完成的任务可能缩减到1年,因为环境的治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治理环境也是在跟时间赛跑。
再次,“两山论”落地需要“两山产业”的推动,作为几乎所有产业价值链末端的环境产业,是离两山产业最近的产业,已有不少“吃螃蟹“的企业开始向两山产业转型升级,如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回收项目,北控水务集团的稻香湖再生水处理项目,山西中农国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农业项目等。通过延长产业链,将原产业链的终点变成下一个产业新的起点,产生新的生态循环,释放出新的价值增量,将生态循环的价值不断放大。两山产业,必将为环境产业的未来,打开新的机遇与空间。
二、大部制 改革,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
2018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此次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一并列为政府职能。改革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了系统全面的环境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职责更加明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即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自然资源部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有利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生态环境的考核奠定基础;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更加完善生态保护的地位,将生态和环境统一起来,将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更加强化环境管理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心。紧接着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等更加全面、严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新出台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包括随后开展的专项督查、强化督查等也表明国家对治理环境的强度和力度。
预计未来,还会出台更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督查、督察将更为频繁且将走向常态化、精准化,向环境产业释放的信号是生态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巨大,环境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三大“十条”攻坚之下,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上升
随着国家“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顶层战略规划的实施,各地方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考核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
“新大气十条”正式发布,大气治理的范围更加精准,考核更加严格。
2017年底,“大气十条”设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达成,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第一阶段“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明显下降。但工作并未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2018年6月27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称为“新大气十条”)出台,“新大气十条”是“大气十条”的延续,相比于原“大气十条”,“新大气十条”主要在广度、深度、力度三个方面体现出新的特征要求。
广度上,重点治理区域范围更加精准,因为珠三角地区在原“大气十条”中实现了稳定达标,所以这次去掉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汾渭平原污染严重,所以增加了汾渭平原,京津冀地区改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强。大气治理范围,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考核指标,考核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深度上,由原来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变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优化产业结构是为了绿色发展,同时各项指标都设定了具体目标,各种治理要求体现出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理念,更加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观。
力度上,环保督察更加严格,执法力度前所未有,督察更加全面。除完善数据监测体系外,还要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建立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更加明确了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责任主体。
“新大气十条”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称为“生态环境十条”)的具体行动,表明国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表明国家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督察不断,生态环境问责考核更加严格。
第一轮环保督察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收到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让地方政府、产业界等意识到,生态环境治理是党和国家的“底线”。2018年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启动,污染反复、环境反弹等现象大有存在。截至6月25日,6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29245件,受理有效举报24246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方转办交办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2409件,其中立案处罚2579家,罚款25096万元;立案侦查208件,拘留235人;约谈1065人,问责1939人。
环保督察的问责考核更加精准,生态环境出问题,首先问责省市县委一把手。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十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政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如2018年3月,督察发现,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市、泽州县,山东省的郓城县以及河南省的杞县问题数量较多,工作落实不力。对此,生态环境部致函山西、山东以有河南省政府,要求对上述地方政府有关责任人实施量化问责。第一轮环保督察“回头看”在宁夏自治区督查中,曾经在2016年督查中被举报过氨气污染问题的天元锰业弄虚作假、屡教不改,省发改委被点名批评,常务副市长遭撤职。这种事情已不是少数。我们党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显而易见。
水专项督查,环境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目前国家针对不同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督查行动。随着“水十条”环境管理体系逐渐完善推进,国家开展了水专项督察,习总书记在“生态环境十条”中强调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中提到的五个治水领域中目前已在两个领域开展了督查,在前期的水专项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在第一轮“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查涉及到的212个地级市,截至到5月22日,所有城市资料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5月初,“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首批10个督查组对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个城市进行现场督查,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督查组对于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手软”。预计今后将陆续启动“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渤海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以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督查。
此外,新启动的“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的行动是对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的巩固,主要针对“2+26”城市进行追踪督查、彻底清查。第一轮强化督查中共发现涉气环境问题2690个,目前正在责令整改中。
随着“新大气十条”的发布和推进,环保督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地方政府官员的“乌纱帽”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绑在了一起,所以治理好生态环境成为地方政府的唯一选择。面对各种专项督查,企业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强环境管理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生态环境治理真需求在不断释放,这种需求的释放不再是单点的达标排放为核心,而是以效果为核心的需求的释放,这对治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现在留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如大量的黑臭水体、农村环境、地下水污染、VOCs治理等问题还很突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需要产业系统化供给能力的升级、模式的创新。环境企业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以需求为导向,以“两山论”为指导进行系统服务能力的转型和升级。
四、环境需求的效果要求,促使供给走向系统化
坚持党的初心,一切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随着人们群众对生态文明认知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环境产业伴随着最广大人们群众需求的不断提升而发展。如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雾霾防治、黑臭水体、农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环境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点”、“面”的治理,而是与社会、经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服务,是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质量的提升,是将以前看是不关联的一些“点”的问题强关联起来,以客户为导向,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水的治理,是以整条河、整个流域为效果导向的综合治理,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公开资料显示,部分上报“已完工”的水体,整治效果并未达到要求,有的“黑臭现象没有消除”,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化治理;对大气的治理是对整个气候带的治理,如“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是针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综合整治。采取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以整个气候带为单位的系统化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体现的是一定区域能量流、价值流、物质流的系统化,即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
正如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长江病”。习总书记提到用中医理论系统治疗“长江病”,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思想,更加强调顶层设计、源头根治、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环保督查中发现的环境治理的反弹现象,生态环境治理还需向生态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系统化是生态环境自我修复、长期运行是关键手段,关乎大局;智慧化关乎长远。生态环境长期在养护,长效在智慧。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要求我们环境产业立足于“绿水青山”,为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修复以及利用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未来,生态环境的治理将向生态化过渡,后续逐渐推进智慧化。实验室纯水设备
五、防范金融风险,正在改变行业的交易结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可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战。其中,金融风险是当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给当前环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是产业的甲方即地方政府的环境支付意愿在强化,但支付能力却在弱化;二是一直忙着抢占市场的环境企业,融资愈发困难,可以说资本市场上的环境企业“一地鸡毛”。如此背景之下,就需要找到一条少花钱、不花钱甚至挣钱治理生态环境的路径,行业的交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控制金融风险,给地方政府的PPP项目下了回归本质的“紧箍咒”,尤其是受去年财政部和国资委92号文、192号文的影响,财政本来就紧张的地方政府更是难上加难,过去那种简单的依赖政府宽松的金融环境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急需找到防范和化解措施,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为此指明了方向,即从“绿水青山”的循环增量中寻找“金山银山”,少花或不花政府的钱做环保,需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起初的PPP项目量少质优,现在PPP项目量大,在解决政府付费过高的问题上,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如“厕所革命”,过去是政府付费,如果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理念进行设计,采用新技术进行降本增效,通过节约用水、用电及其他资源利用等方式获得增量收益,就会有新的突破。实验室纯水设备
金融环境的收紧,环境产业的发展陷入“冰火两重天”的选择困局。
环境产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国家大搞生态文明建设,各地方政府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产业绿色转型、黑臭水体治理、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给环境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未来几年环境产业有万亿市场空间急需释放;另一方面,受融资环境紧缩的影响,供给侧呈现出来的却是融资难、盈利不足的问题。上市的环境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纷纷折翼、跌跌不休,仅有少数企业免于“资金危难”,产业市场“火上加火”,而企业融资却难上加难。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金融紧缩给部分企业带来融资困难,最终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可能会被退出;另一方面,也给资金宽裕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不断折翼的企业在寻找出路,E20环境平台收到了多家上市公司出售手中资产的消息,包括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企业。当然,持币等待收购整合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下半年,金融紧缩带来的行业整合,想必会很是热闹。
六、不搞大开发、要大保护,PPP也需要“绿色发展”
在过去的四年间,PPP被有些行业用来搞大建设、大开发,导致PPP走上“歧途”。从去年年中到现在,党和国家着手规范PPP市场。这让很多人纷纷担心,行业的发展是否会停滞。而E20研究院认为,恰恰相反,PPP的规范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PPP在回归运营的本质,即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这一点,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已有明确体现,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政府实施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项目,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同治理绩效挂钩。实验室纯水设备
PPP的过去,各参与主体可以说是“各怀鬼胎”。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PPP成了快速扩张市场的工具,这种目的之下,一旦金融形势收紧,势必带来企业资金链的紧张;对于地方政府而言,PPP成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融资工具,E20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环保PPP大数据观察报告》佐证了这一点,财政收入状况良好的经济区,如东部地区,PPP的意愿就很低;而财政收入较低的经济区,PPP的意愿就很强。从数据来看,平均财政收入最低的西部地区,PPP项目数量、投资额最多,分别占全国的48%和47%(详细见下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PPP成了放贷的工具;对于央企而言,PPP成了其介入市政环保市场的一个桥梁,我们看到一批建筑类央企通过PPP市场进入水环境治理市场,而很多都没有专业的治理技术和经验。上述情况之下,必将给环境产业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带来极大的风险与负效应。一方面,过度放大金融杠杆和地方的支付杠杆,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风险、可持续风险和现金流风险,这一结果已出现;另一方面,PPP成了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大开发、项目大建设的工具,大都忽略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本质。我们发现市场上各种打包的项目越来越多。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例,几十亿甚至百亿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体量越来越大的项目,打包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却没有从系统上考虑治理效果,PPP并没有带来水环境的真正改善纯水设备。没有经过系统化设计的生态环境治理,是无法完成老百姓能感知、政府所想要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效果的。监管一来、市场一降温,就像退潮一样,“裸泳者”一堆。
因此,PPP的规范发展,对于环境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绝是利大于弊。一方面是地方财政压力加大,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量需求待释放,必然推动PPP回归其公共服务效率提升的本质,即回归其运营服务的核心。何为本质,体现在三大“十条”的效果目标里。就三大“十条”要求的目标而言,需要把很多的“点”治理系统化后才能完成,如果不进行系统化的解析,还是围绕“点”的污染治理做工作,就一定不能够还地方政府一个好的环境质量效果。因此,PPP也需要“绿色发展”,它不是大开发的工具,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围绕用户的综合性需求组织项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控金融风险,在不破坏生态本底的前提下利用好社会资本,使PPP走向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出台的各项PPP相关政策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PPP重点推进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生态环境领域PPP项目管理库入库项目数量和总投资分别占总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的23%和11%。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E20市政环保PPP分类格局图中的A类和B类领域项目(见薛涛:环保PPP年度盘点,分类后的顶层思考与产业变局),最适宜PPP模式的领域。关键是要正确认识PPP的作用与本质,让其回归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落地。
七、环境企业不得不进行的升级与转型
需求决定供给,过去的一年,环境企业纷纷进行着战略的转型与升级,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也不同,但“两山论”与“创新”共同影响着环境企业的战略转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的战略转型,当前主要影响到了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二是产业升级之下带来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线的升级,当前主要影响到了以固废为核心的细分领域的C方阵企业。
需求转变的影响下,生态化战略成为理念先进的A方阵企业的战略升级方向。
在地方政府的治理需求越来越综合、效果导向越来越确定的趋势下,A方阵领先的企业首先觉察到这一趋势。2018年2月,在生态战略的基础上,北控水务集团正式发布资金管理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双平台”战略,向轻资产企业迈进。2018年5月,首创集团携旗下环保企业首创股份、首创环境、首创博桑、首创思泰意达发布了“首创˙生态+”发展战略,以现有的水务、固废、大气、资源化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打造“多中心生态圈”。可见,部分具有战略思想的企业已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而且这种转型正是地方政府需求的上移,带来的企业战略的生态化转型,是自我供给能力提升的战略方式。实验室纯水设备
“两山论”落地之下,理念先进、技术创新的C方阵企业,正在向着“两山产业”升级。
2018年上半年,由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教授领衔撰写的《两山经济》(《两山经济》自序|在绿水青山的增量之中获取金山银山)一书已完成,书中明确指出,伴随着环境管理思维的变革,环境产业的4.0时代来临,进入到立体推进、生态融合、增量价值高效链接的“两山产业”时代。E20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以固废细分领域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已开始进行转型,通过“环境+农业”的结合,打通一条通向“两山产业”的创新模式。企业正是通过生态循环的理念进行技术的创新,通过社会循环进行产业链的整合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让“两山论”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让“两山产业”落地。4.0时代的环境产业面临的需求在迅速扩大,其供给的服务模式在升级,“两山产业”占据着生态循环的价值奇点,有效链接各产业链,不断释放价值增量。纯水设备
当然,环境产业内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向“两山产业”升级。根据治理的需求,1.0、2.0、3.0时代的产业业态还会存在。
不管是A方阵企业在进行的战略升级,还是以固废为核心的C方阵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升级,均是为了更好的应对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需求,为了能让地方政府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把生态环境的问题解决掉,并可持续发展。然后,市场反映出来的是,意识有、行动有,但真正做到的少。特别是项目越来越综合、体量越来越大的当下,仅为追求项目的综合肯定不能作为目标,能够系统化解决甲方的效果需求,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
八、地方属地国有环境企业的改革困境,要从党的初心出发寻找突破口
对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而言,呼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地的不多,仅有少数理念领先的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从数据上来看,环境服务业中接近六成的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在供水行业,80%的企业群体为纯国有企业,也即环境产业战略地图中的B方阵企业群体中的绝大部分。关于一直探索的产权改革话题也存在各种难题与障碍,一直没有突破。应该说,环境产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真正打开市场。
政策上,国家是绝对支持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于国企改革,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且在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再次强调,改革创新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创新,就能建成现代企业。可见,产权改革是国家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途径,且举全力在推动。实验室纯水设备
如何进行改革的突破?还是要从党的初心出发。
以地方供水企业为核心的B方阵企业是地方环境公共服务的早期供给者,一般的企业均有超过近30年的专业服务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持有近一半当前中国环境基础设施资产,而且是当前我国环境公共服务中,多元化供给手段形成的有效竞争机制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做好地方专业化供水服务企业的改革,至关重要。
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也是供水行业发展的新时机。“十九大”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与初心关联的存在逻辑,才能融入这个时代。如果行业、企业不能认真地看待党的初心,那么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2018年6月,第三届供水高峰论坛在南昌召开,论坛达成共识:相较于高铁、电信、电力、高速、燃气等行业,供水行业也是公用事业改革里起步最早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匹配这个新时代。多年来,供水行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共服务。当前供水行业主要矛盾集中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供水服务的不平衡,以及末端水质不平衡,当前大中城市的水质标准在不断提升,特大城市的水质标准甚至达到了200余项,但是还有很多农村区域连6项标准都达不到,甚至喝不上连续的自来水;不充分表现在农村供水安全的缺失,服务意识的不充分、信息化发展的不充分、市场化机制的不充分等。供水行业是离“初心”最近的行业,因为老百姓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是最基本的福利, 因此供水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非常突出,是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逻辑之下,B方阵企业贴近人民才是出路。无论是调价、混改还是上市,如果没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都将寸步难行。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得到人民对行业的支持,才能推动改革的前行,包括产权改革。如果不能回答产权改革对人民群众有何好处,改革依然是个“死套”,无法突破。实验室纯水设备
九、热点细分市场,以民生关注最为火热
“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带来的市场热点还在持续。在6月份发布的“生态环境十条”中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从文件用词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轻重缓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老百姓关心与关注的问题。当前市场反应出来的热度也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当前的市场热点:
一是老百姓最为关注、最容易感知的领域带来的市场热点,以黑臭水体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最为典型,这是当前环境领域市场空间最大、热度最高的领域,根据E20研究院的预测,以黑臭水体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场空间超过2万亿。市场体量也反映在项目体量上,从去年火热的水环境PPP项目市场看到,有了近200亿级别的单个PPP水环境治理项目。然而,市场的火热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治理效果。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督查,从公开的信息及媒体报道上来看,“裸泳者”不计其数。央企、国企以及大批技术公司共同努力了近四年,结果却如此,不得不令人反思。因为关系国计民生,水环境治理市场依然会保持热度,但是将不再是“资本的风口”,而将回归效果和理性。工业纯水设备
二是主要矛盾中不平衡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空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集中爆发。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服务上,治理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这一点已反映在十九大之后发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2018年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再次助推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走向“火热”。从企业参与度上来看,以中车为代表的央企,以北控、首创为代表的A方阵企业已成功布局了农村污水处理市场。
三是主要矛盾中的不充分,让二次供水市场引关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还有40%的治理需求有待释放,其中最受老百姓关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以供水行业最为代表,特别是二次供水。现在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半由小区物业来管,而物业没有专业能力,不会管,也管不好,致使一些高层住宅居民常常取不到水。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二次供水有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而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集中在高层住宅、甚至超高层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二次供水服务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二次供水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与城市人民群众正常稳定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升二次供水服务,是当前城市供水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目前急需出台与二次供水有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以规范行业和提升服务。根据E20研究院的估算,当前与二次供水相关的运营及设备市场空间,每年在500亿左右。
四是环境监管的绝对趋严带来的市场繁荣及重新洗牌。以危险废弃物最为代表,根据E20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数据,预计“十三五”期间危废处理行业市场空间将达到2000亿。随着国家政策的趋严,那些手续不全,管理不规范的运营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的规范,行业的整顿,企业间的并购。但是由于危废存在资质、资金、技术、管理四大壁垒,危废的并购不是简简单单通过资金并购就能形成突破的,技术壁垒非常高。所以危废并购切忌盲目进行,无序竞争。预计未来3-5年是这个行业的规范期、并购潮。随后,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行业逐渐进入繁荣发展期。工业纯水设备
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打开的大环卫市场空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基于此,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对固废从收集到处置全过程的系统化服务能力与水平的要求都有所提升。从末端来看,以焚烧为趋势的末端处置市场已很成熟与稳定。而从源头的分类到过程的清运与转运却相对薄弱,亟需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因此,大环卫市场近年来火热发展。E20环境平台、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即将于2018年7月27-28日在福州召开“首届环卫一体化高峰论坛”,探讨如何助力产业跨越式发展。
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市场火热,企业的生存却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市场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黑臭水体,火热过后水体依然还是黑的、臭的;我们治理了很多年的危废市场,依然还是“危险”的。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挣到钱,而且长远挣钱,一定不是传统的对付方式,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系统化的去解决用户所生的“生态环境的病”,市场才是你的。未来的环境治理必将走向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实验室纯水设备
十、绿色发展、“两山论”亦是中国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理念
2018年6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则被广泛认同为行之有效的中国版的全球化设想。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得到了沿线相关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且,在习总书记的各种发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必谈的话题。但如何让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突破口,并为中国的大国形象进行背书,需要系统设计,对于环境产业而言,一方面需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需要顺应新时代新需求升级国际化供给能力。工业纯水设备
一是环境产业要背负起助力中国在全球化战略中的大国责任担当,让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减少国际压力,提高政治声誉。特别是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上。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以俄罗斯、西亚(伊朗)、中亚(哈萨克斯塔)、南亚(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印尼、缅甸)等六国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存在本国和跨界等环境污染治理难题,而且还存在环境管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治理服务跟不上、资金缺乏等问题,正在渴求得到外部的“环保救助”。所以说,在当前形势下,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过程中,有环境产业的“加持”和没有环境产业的“加持”,会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有本质区别。
二是环境产业要顺应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山论”逻辑,把中国在绿色发展中已取得的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输出绿色发展、“两山论”理念。如何把绿色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推动城市、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转型,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中国环境产业的国际化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绿色发展理念的统一,进一步带动中国环境产业向全球市场的迈进。由此,绿色发展会成为中国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三是环境产业要充分抓住全球产业市场机遇,但同时更要加强风险防范。国际环境产业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存量市场,包含资产和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一类是增量市场,包含投资、运营管理、工程建设、设备需求,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随着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以及PPP发展的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为中国的环境产业、PPP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工业纯水设备
新的时代,新的机遇。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山论”从理念走向落地,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前所未有。上半年,各项环境政策密集落地。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环境治理的推动力度、执行力度将会不断加强,环境治理的市场将不断释放,是机遇也是挑战。不管是企业还是产业,都应该意识到这一时代机遇,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借力“两山论”、借力绿色发展,实现变道超车。更多环保纯水处理设备资讯请关注皙全兰州水处理设备网。
- 上一篇:皙全纯水设备专家解析垃圾渗滤液处理如何突破困局 2018/7/21
- 下一篇: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需求旺盛 六大痛点亟待解决 2018/7/21